“体操女皇”程菲:身材严重发福大变样,37岁任副教授仍单身
有一次练空翻,她没掌握好平衡,“咚” 地一下摔在垫子上,膝盖磕出了青肿。教练让她休息,她揉了揉膝盖,咬着牙说:“我能行!” 爬起来接着练,直到把动作练标准才罢休。小小的年纪,就透着一股远超同龄人的韧劲。天赋加努力,让程菲的进步像坐了火箭。7 岁时,她被选进武汉体育学院少儿班;9 岁,顺利进入湖北省体操队,成为专业运动员;13 岁那年,国家队教练来湖北选拔人才,程菲在测试中展现出的爆发力和协调性让教练眼前一亮,当场拍板:“这孩子,我们要了!”从黄石的小体校到国家队的大舞台,程菲用了 6 年时间。背着行李离开家那天,她抱着妈妈哭了,但眼泪擦干后,眼神里满是坚定:“妈,我一定好好练,将来拿冠军给你看!”
二、初露锋芒:从亚洲赛场到奥运舞台的青涩蜕变
进入国家队后,程菲师从体操界的 “金牌教练” 陆善真和刘群琳。两位教练一眼就看出了她的优势:爆发力极强,弹跳力出众,特别适合跳马和自由操这两个对 “速度与力量” 要求极高的项目。于是,他们为程菲制定了专项训练计划,把跳马和自由操定为她的主攻方向。国家队的训练强度,比省队翻了好几倍。每天清晨的体能训练,绕着操场跑十圈是标配,跑完还要做俯卧撑、仰卧起坐;技术训练时,一个跳马动作要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,直到肌肉形成 “条件反射”;晚上别人休息了,她还在宿舍对着镜子琢磨动作细节,把教练说的要点记在小本子上,反复翻看。
2003 年,15 岁的程菲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国际大赛 —— 亚洲体操锦标赛。这是她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征,心里既紧张又兴奋。赛前训练时,她因为太想表现好,反而失误频频,急得直哭。陆善真教练拍着她的肩膀安慰:“别怕,就把赛场当成训练馆,你平时怎么练的,现在就怎么比。”教练的鼓励给了程菲勇气。跳马比赛中,她深吸一口气,助跑、起跳、腾空、落地,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,稳稳地站在垫子上。裁判们给出了高分,现场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。最终,她一举拿下跳马和自由操两枚金牌,成了赛场上最大的 “黑马”。站在领奖台上,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听着雄壮的国歌,程菲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—— 这是她第一次尝到冠军的滋味,也让她更加坚信,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
2004 年雅典奥运会,16 岁的程菲第一次踏上奥运赛场。虽然在自由操项目中以微弱差距获得第四名,与奖牌擦肩而过,但这次经历让她收获了宝贵的大赛经验。走下赛场时,她没有沮丧,而是主动找到教练分析失误原因:“这次我太紧张了,落地时没控制好重心,下次一定改进。”从雅典回来后,程菲练得更狠了。为了提高动作难度,她主动向教练提出挑战高难度跳马动作;自由操的编排上,她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,力求做到 “零失误”。她知道,奥运赛场的竞争瞬息万变,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,才能站上最高领奖台。
三、巅峰时刻:“程菲跳” 横空出世,书写中国体操传奇
2005 年墨尔本体操世锦赛,是程菲体操生涯的 “封神之战”,也是中国女子跳马的 “里程碑时刻”。跳马决赛当天,赛场座无虚席。前面出场的选手都表现出色,高分不断,给程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轮到她上场时,全场安静了下来。程菲站在助跑线上,眼神坚定,嘴角带着一丝从容。她快步助跑,脚下发力,身体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跳马台,紧接着一个漂亮的转体,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,最后稳稳落地。
“完美!” 现场解说员激动地喊道。裁判们给出了 9.650 的高分,程菲一举夺得中国体操史上首枚女子跳马世锦赛金牌!更让人振奋的是,她完成的这个 “踺子后手翻转体 180 度接前直空翻 540 度” 动作,因难度极高且完成质量出色,被国际体操联合会正式命名为 “程菲跳”—— 这是中国体操史上第一个以女子运动员名字命名的跳马动作,程菲用实力让世界记住了中国体操的力量。站在领奖台上,程菲高举奖牌,笑得格外灿烂。她想起了小时候在黄石体校摔的每一个跟头,想起了国家队训练馆里流下的每一滴汗水,这一刻,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荣耀。
此后的几年,程菲开启了 “统治级” 的表现,成为名副其实的 “跳马女王”。2006 年丹麦阿胡斯世锦赛,她带领中国女队一路过关斩将,首次夺得世锦赛女团冠军,实现了中国女子体操的历史性突破;同时,她成功卫冕跳马金牌,成为世锦赛跳马项目的 “双冠王”。2007 年德国斯图加特世锦赛,程菲再次站上跳马决赛赛场,面对各国强手的挑战,她顶住压力,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实现三连冠,创造了世锦赛跳马项目的新纪录。
2008 年北京奥运会,是程菲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。作为中国女队的队长,她肩负着带领队伍冲击奥运女团金牌的重任。团体决赛中,程菲在跳马和自由操项目中都发挥稳定,为队伍拿下关键分数。当最后一名队员完成平衡木动作时,全场沸腾了 —— 中国女队以 188.900 分的总成绩夺得金牌,这是中国体操史上首枚奥运女团金牌!
站在主场的领奖台上,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,听着全场观众齐唱国歌,程菲和队友们相拥而泣。那一刻,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奥运金牌梦,更圆了几代中国女子体操人的梦想。此外,她还在个人项目中斩获跳马和平衡木两枚铜牌,用三枚奥运奖牌为北京奥运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那段时间,程菲成了全国人民追捧的 “体操女神”,走到哪里都能引起轰动。但她没有骄傲自满,回到国家队后,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训练馆,重复着熟悉的动作 —— 她知道,体操赛场不相信 “常胜将军”,只有不断努力,才能保持竞争力。
四、意外转折:跟腱断裂,24 岁带着荣耀告别赛场
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,程菲没有选择退役,而是继续留在国家队,备战 2012 年伦敦奥运会。她想再拼一次,为中国体操再添一枚金牌。然而,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2012 年年初,在一次常规训练中,程菲在完成一个跳马动作落地时,左脚突然传来一阵剧痛,她当即倒在垫子上,脸色苍白。队医紧急检查后,确诊为 “左脚跟腱断裂”—— 这对于依赖爆发力和弹跳力的体操运动员来说,几乎是 “毁灭性” 的伤病。
在医院的病床上,程菲看着打着石膏的左脚,第一次感到了绝望。她知道,跟腱断裂的恢复周期极长,而且很难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,想要参加伦敦奥运会,基本没有可能。那段时间,她经常一个人偷偷哭,不是因为疼,而是因为舍不得热爱的赛场。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和挣扎,程菲最终做出了退役的决定。2012 年 5 月,在国家体操队的欢送会上,程菲穿着熟悉的训练服,看着朝夕相处的教练和队友,哽咽着说:“体操陪伴了我二十年,从 7 岁到 24 岁,它就像我的家人一样。今天要说再见,真的很难过,但我不后悔,因为我为它付出了全部的热爱。”24 岁的程菲,带着 9 个世界冠军、1 枚奥运金牌和 2 枚奥运铜牌的荣耀,正式告别了竞技赛场。虽然退役的方式充满遗憾,但她在赛场上创造的奇迹,早已成为中国体操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五、华丽转型:从世界冠军到基层教练,放下奖牌拿起教鞭
退役后的程菲,没有像有些运动员那样进入娱乐圈或商界,而是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 —— 武汉体育学院,成为一名体操教练。有人问她为什么选择当教练,她笑着说:“我这辈子最熟悉、最热爱的就是体操,能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年轻人,看着他们成长,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。”从万众瞩目的世界冠军到默默耕耘的基层教练,身份的转变让程菲有些不适应。一开始,她站在训练馆里,看着学员们做动作,总忍不住自己上去示范,忘了自己已经是教练;给学员讲解技术要领时,因为太专业,孩子们听不懂,她急得满头大汗。
但程菲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又上来了。她主动向学校的老教练请教教学方法,跟着他们听课、记笔记;为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,她特意学了很多儿童心理学知识,说话的语气也变得温柔起来。慢慢地,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—— 亲切耐心,注重细节,善于鼓励。训练时,她会手把手地教学员们调整动作姿势,蹲在地上帮他们纠正脚的站位;学员们练累了、想放弃时,她会坐在垫子上,给他们讲自己小时候训练的故事:“我以前练空翻,摔了几十次才学会,你们比我那时候聪明多了,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!”
她还把自己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经验整理成册,编写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案,从体能训练到技术动作,再到心理调节,都写得清清楚楚。学员们都说:“程菲老师的教案特别实用,跟着她练,我们进步特别快!”退役后,由于训练强度大幅降低,加上治疗伤病时服用的药物含有激素,程菲的体重比运动员时期增加了不少。网上有人开始议论她的身材,说她 “不再是当年的体操女神了”。面对这些声音,程菲看得很开:“运动员退役后身材变化是很正常的事,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,只要能把孩子们教好,我就很满足。”
在她的带领下,武汉体育学院的体操队进步明显,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有个学员在省运会上拿到跳马金牌后,抱着程菲哭着说:“老师,没有你,我根本拿不到金牌!” 程菲摸着她的头,眼里满是欣慰 —— 这是一种和自己拿冠军完全不同的快乐,是 “育人” 的成就感。
六、推广体操:创办俱乐部,让 “快乐体操” 走进更多校园
当了几年教练后,程菲发现了一个问题:很多家长觉得体操训练太苦,不愿意让孩子学;还有些孩子因为一开始就接触高强度的专业训练,对体操产生了抵触情绪。这让她很着急:“体操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协调性,这么好的运动,怎么能让大家误解呢?”2016 年,程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—— 在武汉创办一家少儿体操俱乐部,倡导 “快乐体操” 的理念。她想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体操,感受运动的快乐,而不是一开始就被 “专业”“金牌” 这些压力束缚。
俱乐部的装修充满童趣,训练器材都是根据儿童的身体条件定制的。课程设置也很有特色:通过 “钻山洞”“跳格子” 等游戏化的训练方式,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体能;教一些简单的体操动作,如前滚翻、侧手翻等,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平衡感。程菲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俱乐部的运营中。每天早上,她会提前到俱乐部检查器材安全;上课的时候,她亲自给孩子们上课,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做动作;下课后,她还会和家长沟通,了解孩子的情况,给他们普及 “快乐体操” 的理念。
有个 4 岁的小男孩一开始特别怕生,不敢上训练课,程菲就拿着玩具陪他玩,慢慢引导他接触体操器材。半个月后,小男孩不仅敢主动上课,还能完成简单的前滚翻动作,家长高兴地说:“真没想到孩子变化这么大,多亏了程菲老师!”看到孩子们在训练中笑得那么开心,程菲更加坚定了推广 “快乐体操” 的决心。2017 年,她当选为湖北省体操协会副会长,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她积极推动 “体操进校园” 活动,经常带队到武汉的中小学调研,了解学校的体操教学情况;还组织教练团队举办公益体操课程,免费给孩子们上课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体操。
有一次,她去偏远的山区小学送公益课,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的操场上跟着她做动作,眼神里满是好奇和兴奋,她特别感动:“我小时候就是因为有机会接触体操,才有了后来的成就。现在我要尽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孩子,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,也能感受到体操的快乐。”她还经常受邀参加体操推广活动,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经历,鼓励更多家长支持孩子学体操:“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要成为专业运动员,通过体操锻炼身体、培养自信,就是最大的收获。”
七、传承奉献:36 岁仍单身,把青春献给体操事业
如今的程菲已经 36 岁了,依然单身。身边的朋友都催她找个对象,她总是笑着说:“我现在工作太忙了,俱乐部和协会的事一大堆,没时间谈恋爱。再说,体操就是我的‘另一半’,有它陪着我,我一点都不孤单。”确实,程菲的生活几乎被体操填满了。每天早上 7 点起床,吃完早饭就去俱乐部上班,指导孩子们训练;中午简单吃点饭,下午要么去学校推广体操,要么参加协会的会议;晚上回到家,还要整理教学资料,准备第二天的课程。周末也很少休息,经常带着学员去参加比赛或公益活动。
有人问她:“每天这么忙,不累吗?” 她摇摇头说:“累肯定是累,但看到孩子们一点点进步,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体操,我就觉得特别充实、特别幸福。”这些年,她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体操苗子,有几个学员还入选了湖北省队,朝着专业运动员的方向努力。每当有学员取得好成绩,她比自己拿冠军还高兴。她说:“我当年的梦想是为国争光,现在我的梦想是培养更多能为国争光的孩子。看到他们站在赛场上,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”
从赛场到教坛,程菲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对体操的热爱和执着。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: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模样,站在领奖台上是荣耀,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同样是精彩。她就像一颗种子,在体操的土壤里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后,又把自己的养分回馈给土壤,孕育着新的希望。如今,“程菲跳” 依然是体操赛场上的高难度动作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体操运动员挑战自我;而程菲本人,则在教练的岗位上默默奉献,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,为中国体操的未来浇灌着希望。这个从黄石走出来的姑娘,用一辈子的时间,诠释了什么是 “体操精神”—— 热爱、坚持、传承与奉献。
她不再需要在聚光灯下完成高难度的空翻,却在训练馆的镜子前,一遍又一遍为孩子纠正屈膝的角度;她不再需要在世界赛场承受胜负的压力,却会因为学员掌握一个新动作而彻夜难眠,为基层体操的推广绞尽脑汁。有人说她的生活 “太单调”,可程菲却在这份 “单调” 里找到了最踏实的满足 —— 看着孩子们从连劈叉都喊疼的小不点,成长为能在垫子上轻盈跳跃的小运动员;看着 “快乐体操” 的理念从武汉走向更多城市,走进乡村小学的操场;看着自己当年在赛场上坚守的信念,通过新一代的身影继续传递,这比任何奖牌都更让她动容。
偶尔,她会拿出当年的比赛服,指尖拂过胸前的国旗刺绣,想起墨尔本赛场上的掌声、北京奥运主场的国歌,眼里依然会泛起光。但转身看到训练馆里追逐嬉闹的孩子,她又会笑着摇摇头,把回忆收好 —— 过去的荣耀已是勋章,当下的耕耘才是初心。她常对学员说:“体操教会我的不只是翻跟头,更是摔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。” 而她自己,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:从赛场上的巅峰跌落,又在教坛上重新站起,用另一种姿态续写着与体操的缘分。
或许未来的某一天,她培养的学员会站在奥运赛场上,完成比 “程菲跳” 更难的动作,摘得属于自己的金牌。那时的程菲,或许会坐在观众席的角落里,像当年的教练看着她那样,笑着流泪。因为她知道,自己播下的热爱种子,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;中国体操的薪火,在她的手中,稳稳地传递给了下一辈。这,就是 “跳马女王” 最动人的下半场 —— 不恋过往荣光,只守初心未改,把一辈子的热爱,活成了最长久的传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